不以山海为远 携手共谱新篇|“三色模式”擘画和美山村

tamoadmin 0

央广网赤峰7月31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位于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因一座形似马鞍形状的山峰而得名。

***访当天,喀喇沁旗普降小雨。雨中的马鞍山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如果不是公路两侧的路牌,还以为到了钟灵毓秀、鸟语花香的秀水江南。

雨中的马鞍山宛若仙境(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不以山海为远 携手共谱新篇|“三色模式”擘画和美山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鞍山村不单单依靠天然去雕饰的“颜值”吸睛,同时立足“党建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发展之路,开创出一条红色印记、绿色生态、紫色产业的“三色模式”。

厚植绿色优势、擦亮红色印记、做强紫色产业。从脱贫摘帽到全民致富,踔厉奋进的马鞍山村在创新求变的路上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之路。

筑牢红色印记,不断激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动能,在这里,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源泉。每天,来此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打响了“红色品牌”,传扬了红色故事,文化旅游也在持续升温。

村子半山腰上,是一排排绿油油的葡萄架。眼下,这里山葡萄迎来了成熟期。

马鞍山村的山葡萄熟了(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马鞍山村是栽植山葡萄的黄金地带,村里的山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串”起马鞍山村的脱贫路,筑就增收富民的产业路。

“一把锄头两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二十年前马鞍山村的真实状况。当时,马鞍山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全村四百多户村民共有5000多亩耕地,种的农作物就是玉米、谷子、高粱,几乎没有经济作物。

2000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国志在一次外出考察时受到启发,决定带领村民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特色产业。马鞍山村耕地大多为山坡地,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丰富,特别适合种植山葡萄。于是带头引进山葡萄良种,这里种出的山葡萄色泽好、糖分足,很快就带动本村、邻村的农户形成葡萄种植链。

据介绍,当时葡萄种植因不成规模,成熟后的葡萄产销分散,客商来了往往压等级、压价格,客商不来葡萄就只能忍痛烂在地里。

在一次次思路调整和产业转型中,马鞍山村逐步探索出在党组织引领下抱团发展的产兴业旺之路。经过产业的孵化发展,马鞍山村里现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种植―加工―销售”的山葡萄产业发展模式。

苍山秀水见证了村子的“蝶变”与发展(央广网发 杨亚东 摄)

从马鞍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线图”,可以清晰理出山葡萄产业的发展史。

2009年,村里办起了山葡萄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再也不用单独面对市场风险。2012年,村里兴办了葡萄酒公司。之后几年,公司先后实现了吸引投资、招商重组。

2016年初,驻村工作队来到马鞍山村,投入45万元扶贫项目资金盘活了当时正处于亏损状态的葡萄酒公司。并因地制宜,实施品种改良,引进耐旱的山地葡萄,还配备了山地灌溉设施,确保葡萄稳定增收。

2019年1月,马鞍山村山葡萄产业联合党委成立,该组织将服务***聚合起来,根据村里发展需求,成员单位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会种植技术,林草局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山坡地灌溉电力不足,农电局主动上门安装变压器……通过互联互动、融合共享,联合党委把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真正将“自家事自家办”变为“一家事大家办”。

现在,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种植山葡萄,村里出产的葡萄酒涵盖不同档次的二十多个品种。村民利用社交软件做起了葡萄酒微商,将葡萄酒销到全国各地。山下建起了红酒庄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鉴,体验红酒定制服务。

以景留人,以文促旅。在葡萄产业的带动下,凭借良好的山区生态,马鞍山村开始深耕林下经济,向山货产业和农家旅游要效益。

马鞍山上松树长得枝繁叶茂(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青山环抱、碧水临村;青松作衫、白桦为裙。马鞍山村在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全村流转土地450亩,150余户村民发展起林果经济、林药经济,户均增收1700元。

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发展路边经济、售卖山货等农副产品,2023年全村路边经济交易额达到13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83万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马鞍山林场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基地种植了元蘑、平菇、灰树花、木耳等林菌20亩,以苍术、赤芍、桔梗、人参为主的林药100亩,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摘,每亩净利润预计达4000元。”提及村里的林下经济,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张金阳如数家珍。

山货及土特产品成了一道风景线(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伴随着红色研学、党员教育培训、自驾游、乡村观光及山葡萄***摘产业的发展,马鞍山村成了热门打卡地,纷至沓来的游客直接带火了农家乐和民宿产业。

马鞍山村现有15家农家乐、3家民宿,据统计,2023年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0万元。眼下正是暑期旅游旺季,连日来,马鞍山村每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游客主要来自赤峰市及周边地区。很多家长们带着孩子来这里***摘葡萄,品尝大山里还带着露珠的野味,感受这片美丽山村的静谧与活力。

家居碧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马鞍山村属多民族融合聚居村,各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奋斗发展,携手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乡村新图景。

尽管马鞍山村产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北京对口帮扶部门依旧为这里的基础建设赋能助力。2023年6月,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直接帮扶资金30万元,实施乡村示范项目,包括路面加固、村卫生室、爱心超市以及驻村干部之家改造提升等工程,进一步消除了村民出行安全隐患,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

多彩如画的马鞍山村(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村民郭兆燕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子是越来越美、越来越热闹了,很多人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村里旅游的。”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贫困小山村,到“中国最美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旅游示范村”等荣耀加持的富裕村、文明村、网红村。今天的马鞍山村,万众瞩目、万象更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马鞍

上一篇英集芯:对子公司增资2亿元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