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创新势在必行!公募如何打造“拳头产品”?警惕这一误区

tamoadmin 0

编者按:不负盛年,破浪前行。26年来,公募基金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各类产品百花齐放,管理规模也取得了跨越式突破。毫无疑问,公募基金已成长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踔厉奋发谱新篇,笃行不怠向未来。站在新的起点,公募基金该如何破除自身的痛点,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即日起,本报隆重推出《探索中国基金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系列专题,为行业进一步繁荣提供时报见解。

基金产品是基金公司的“拳头产品”,公募基金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基金产品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基金产品日趋“同质化”背景下,新一轮产品创新已是势在必行。

基金创新势在必行!公募如何打造“拳头产品”?警惕这一误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创新固是知易行难,但和以往相比当前的基金创新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基金品类已极大丰富、公司主体较为多元、金融风险意识提升、监管边界较为清晰的当前形势下,产品创新的实践空间较以往已有很大收窄,而市场对基金创新的要求却会越来越高。但从中破局者却会成为“弯道超车”者。

在这一背景下,产品创新路径在哪里?哪些是可行的创新实践?该从过往的“伪创新”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同质化”倒逼,创新势在必行

在公募基金26年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伞形基金、保本基金、分级基金、固收+、ETF、FOF、MOM、REITs,以及各类细分主题产品。但和资本市场大扩容相比,基金产品近年创新步伐有所减缓。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基金产品在加速新发之下“同质化”日益严重,无论是主动权益、固收还是ETF或养老FOF,都面临着“长不大”“做不好”“加速迷你”等现象。

截至目前,在全市场1.1万多只基金中,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占比约为10%。特别是2024年以来,一大批预警清盘的迷你基金成立于2023年下半年的次新ETF、次新主动权益产品,甚至个别基金成立于2024年初。另外,随着数量持续增加,基金产品的命名日趋雷同,相当程度上是“价值”“成长”“创新”“回报”“产业”“趋势”“周期”“优选”“竞争力”等高频字眼无序混搭。

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同质化”会阻碍还是会倒逼激励基金产品创新?从券商中国记者***访情况来看,业内在承认“同质化”现象的同时,普遍持有“倒逼激励”的看法。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产品的数量已至11602只,确实存在着部分产品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趋同现象,但这是市场化竞争的必经过程,最终会沉淀出最契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会进一步敦促基金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策略来提升竞争力,以规避同质化可能带来的低效用。”嘉实基金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华夏基金也对券商中国记者坦言,近几年国内基金市场高速发展,增量已到一定程度,使得某些细分产品领域存在同质化情况。但华夏基金认为,这或许无需过度担忧。一方面随着基金退出机制逐渐常态化,没有***、业绩和特色的高度同质化产品将被淘汰,基金产品数量最终由此达到一个临界均衡态;另一方面,随着产品类型、形态不断丰富,新进入者也将最终融入竞争,在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同时,产品类型结构也会随着市场成熟和需求发掘趋于均衡分布。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创金合信基金产品研发部副总监张斌。张斌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同质化”是基金行业一直讨论的话题,产品数量众多对投资者来说确实是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但如果要解决投资者的困惑,就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基金产品只是一个载体,载体虽同质,但承载的投资策略和投资业绩不一定同质。产品创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投资者的持有感受。

我们觉得不能简单用产品数量和基金规模这两个维度去反映基金业发展,而要透过这些数量性标签去看基金业在质量上的变化。”平安基金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该公司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丰富的基金产品生态。近年来基金资产投资类别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境内权益、债券逐步扩充到商品、基础设施、境外市场。其中,权益基金从全市场主动管理型产品发展到主题、行业、风格、策略类权益产品,债券基金还细分出了短债、中长期信用债、利率债、固收+等产品。“当然,从投资者的需求以及与海外市场对比两个维度来看,国内基金产品创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有生命力的创新在哪里?

无疑,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布局新一轮产品创新,将会成为基金业差异化、特殊化的重要抓手。那么基金产品创新应遵循何种理念?创新路径在哪里?为回答这些问题,受访基金公司从历史经验借鉴、基金分类标准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基金将公募基金业26年以来的产品创新,归纳为四个阶段:

一是发展初期的1.0创新阶段(1998至2008年),开放式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ETF、LOF、QDII等产品在这一时期问世,产品创新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各家基金公司在投资管理、系统建设、业务构建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对初期产品创新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二是寻求破局的2.0创新时代(2009至2012年)。2010年时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达到30万亿元,但受金融危机余波影响,资本市场表现平静,基金业也略显落寞。为了转储蓄为投资,吸引海外资金,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基金业迎来第二波产品创新热潮。期间出现的创新产品包括跨境ETF、指数化债券基金等产品。

三是转型进化的3.0创新时代(2013至2015年)。在这一时期,沪港通正式运行,资本市场迎来新一***行情,打新、国企混改等主题基金出世。除此之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南北互认基金、沪港通ETF等产品。

四是变革完善的4.0创新时代(2016年至今)。该时期的产品创新相较以往布局方向更为精细、产品结构更为复杂,通过针对性地满足部分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抢占市场。包括公募FOF、养老FOF,以及聚焦商品期货、科创50领域的ETF产品,还有聚焦北交所、互联互通、浮动费率基金、基础设施REITs等领域的相关产品。

“回顾过往,好的创新都能够给早期投资者带来良好收益,由此推动市场发展和繁荣。因此,公募基金才需要源源不断地产品创新。”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基金产品创新是中性的,在合法合规前提下符合“改善投资体验、提高投资收益”两大原则,就是好的、有生命力的创新。“这两个原则不仅是评判创新的核心指标,且有利于防范‘为创新而创新、为炫技而创新’。比如,历史上出现过的分级基金(特别是B份额),背离了资产管理的本质,把基金变成了博弈工具,最终被市场抛弃。”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好的基金产品创新,首先以满足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其次,基金公司要牢牢把握好产品质量,只有控制好投资风险、做出长期业绩才能获得投资者的支持。“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一些扎堆跟风发行的主题基金,在市场热点消退后反而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这样的创新是否可持续和值得鼓励,值得深思。”

理财魔方创始人兼CEO袁雨来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访时给出三类创新路径:投资体验创新、产品品类创新,以及基金经理投研能力及激励机制创新。“公募基金是很好的资产配置底层品种,但目前品类相对单调,未来应引入更广泛的全球资产类别。”

更具体地,天相投顾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公募基金产品创新,可围绕投资范围、投资策略以及产品结构三方面展开。在投资范围上,基金公司可以尝试覆盖多样创新资产类别,从源头提升产品亮点特色。投资策略上,基金公司应通过更多元化的策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投资者持有体验。此外,产品结构上的创新包括对费率收费结构、运作模式等方面。

创新实践应如何展开?

和创新理念、路径相比,具备可行性的创新实践更为可贵,也更不易。要看到,在基金品类极大丰富、公司主体较为多元、金融风险意识提升、监管边界较为清晰的当下,产品创新会面临着实践空间收缩但市场要求极为严苛的局面。但能从中破局的公司,却又有望成为新一轮创新趋势中的“弯道超车”者。

业内给出的,首先是不同主体的创新实践。如平安基金所言,大的基金公司可以选择全产品模式或强化某类资产或策略的领先优势,小的基金公司可以专注非常细分的领域,在该领域做到行业领先或极致。但也要看到,产品创新会存在风险,包括基金公司对某类资产研究是否深入,是否能够全面认识到该资产类别存在的风险并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此外,基金产品的客户体验高度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变化,部分创新产品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等待合适的市场机会。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表示,在公募基金同质化发展大背景下,一些券商资管系公募可凭借其在不同资产类别上的多元化研究实现专业化投资,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投资配置策略。银行系公募,可凭借其资金优势以及固收投资管理优势,重点发展稳健型的产品策略。此外,对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较小的管理规模可能使得其投资策略灵活性更强,初期则更容易做出超越市场表现的产品业绩,打造小而精的旗舰产品。

其次,在具体产品的形态创新上,记者发现,业内人士探讨较多的是ETF、MOM(管理人中管理人)、REITs等产品。

嘉实基金直言,近年的产品创新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转型展开,如REITs、ESG基金、浮动费率基金等产品,未来创新应进一步围绕着赋能实体经济、推进长线资金入市、服务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方面开展。张斌则认为,ETF是当前基金业标志性创新型产品之一,ETF作为工具类产品带动了权益类基金增长。MOM产品创新,则属于投资运作方式创新,通过多个不同风格的子管理人在管理人的主导下开展投资,为投资者创设多元风格的投资组合。

张斌对券商中国记者提到一个细节:“在创金合信基金此前的MOM筹划期,我们调研走访了许多同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MOM是行业的创新,有望给投资者带来不同的体验,我们乐意支持’,这个细节体现了行业对投资者感受的重视和对产品锐意创新的追求。”

此外,还有基金人士在探索新基金的投资范围创新。王群航对记者说道,他和百嘉基金当下努力探索的一项创新,是与FOF、ETF相关的创新。“FOF的投资范围应进一步优化、精细化或多样化,既能是全部的公募基金,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基金***,比如ETF。”为何如此?王群航在长期的基金产品研究中发现,如果FOF产品只投资ETF(包括股票ETF、债券ETF乃至跨境、商品ETF),更能贴近“改善投资体验、提高投资收益”两大原则。“只投资ETF的FOF产品,如混合型的、债券型的,对风险资产的配置调整比例空间更大,对低风险资产有更多的配置策略空间预先安排。ETF的本质是指数投资,但在套利盘机制下流动性会更好,无论买还是卖,二级市场的冲击成本都很小。在市场行情走好时,指数涨幅或许无法与领先的个股媲美,但只要控制住回撤,拉长持有期限看,累计收益大概率是有望令投资者满意的。”

当记者问及“为何这样的投资范围拓展会成为产品创新”时,王群航说到了当前FOF现状和他的细微发现。“当前,除个别股票FOF外,其他的FOF几乎没有将‘只投资ETF’写进基金合同(即事前规定),极少部分FOF虽在组合中配有ETF,哪怕是较多ETF,也都属于‘事后’范畴,是投资运作之后的风格显现。”

创新“周边”该如何协同发力?

需要指出的是,产品创新是基于基金行业乃至整个资管业生态发生的行为。除产品本身的创新原则路径和实践探索外,还需要市场需求、品牌有效渠道、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协同发力。

张斌直言,基金产品创新还涉及创新推广、基金销售、投资者教育。“基金属于专业的金融产品,其产品创新意义的内容宣传,会在销售环节衰减。投资者从销售信息中,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创新产品到底能为他带来什么,这导致投资者对创新产品认识模糊,最终选择了观望。”基于此张斌认为,基金创新还需要大力推动立足于投资者角度去推荐产品的基金投顾业务发展,解决“从众多基金中选择适合市场风格的好基金”问题,并让投资者接受。

中金基金认为,基金创新在产品设立之初,就应思考“是否具备长期配置价值”问题,而不仅为短期热点去交易。此外,还要去优化产品费用和成本结构,做好产品投教工作。“特别是具有较强工具化属性的量化指数产品,产品是什么、投什么、怎么用,这些都要让投资者充分理解。”

“产品收益和客户体验对产品创新非常重要,这也是驱动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平安基金认为,基于客户对产品收益和体验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的创新工作,要能够区分并准确描述客户的收益和体验需求,并开发针对性产品。此外,还要在销售端做到将合适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通过营销、宣传、陪伴等方式让客户充分理解产品的特点,并在基金公司考核、激励设计方面力争实现基金投资、销售等行为符合产品设计的初衷。

华夏基金特别说到,在以往卖方销售模式下,财富管理机构习惯于引入过往具备明显超额收益的基金单品,将其定位为“爆款”进行重点推荐,在产品销售的同时实现客户引入和培育。“这个模式简单易行,却容易带来较高的投资换手率和较差的投资体验。在买方投顾模式下,销售机构应逐步摒弃以短期中收为核心的销售和激励模式,改为多层次、适应客户需求场景、以做大存量为主的收费模式,从‘什么吸金配什么’进阶到‘缺什么配什么’,在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帮助投资者定制属于自己的资产配置方案将成为重要的服务手段。”

在嘉实基金看来,基金产品创新,还包括将好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让广大投资者看得透、弄得懂、易操作。这需要通过技术应用创新实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基金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以技术创新提升投资者的用户体验,提高销售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

袁雨来特别提到,目前公募基金领域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投入应用相对薄弱,不少基金产品还在沿用传统的“赌赛道”模式,长期业绩不稳定,使得投资者持有体验很差。此外,公募基金目前的主流激励机制与规模、净值涨跌、业绩排名挂钩,基金投资容易忽视行业波动对投资者盈利的影响,不利于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

在基金产品新一轮创新背景下,袁雨来认为基金公司激励机制要做三方面思考:激励机制是否可考虑与购买该基金的投资者实际盈利挂钩?能否考虑对基金的风险波动进行评价?能否更加突出对业绩长期稳定的基金经理的绩效激励?

基金“伪创新”要及时纠偏

当下,一个快被市场遗忘的基金“创新”再次冒了出来。

根据东吴基金5月16日公告,东吴新趋势混合基金5月14日份额净值为1.4718元,较2023年11月16日增长12.45%。基于此,从5月15日起该基金的“价值线”数值从2.7111元逐日提升到2024年11月10日的2.9473元,提升幅度相当于净值增长率的70%。

在当前市场下,基金“价值线”已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存在,甚至有相当部分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对此闻所未闻”,但这却是基金业历史真实存在的产品形式创新。所谓基金价值线,实际上是基金公司基于基金产品风险收益特征预先设定的安全收益增长轨迹,以期约束基金经理投资冲动和稳定投资者心理预期。比如,东吴新趋势价值线混合基金的价值线提升至2.9473元和净值相比增幅高达70%,极具视觉冲击和回报光环。

不难发现,“价值线”并非基金或基民的实际收益,而是基金公司为增加产品吸引力制造出来的“形式***象”。这种机制早在2002年就引入基金业,还一度尝试过加入惩罚机制(即基金净值跌到价值线之下便暂停收取管理费),但由于在早期运行中频繁出现跌破价值线现象,该机制一直没被大规模使用,此后也再无产品跟进,久而久之逐渐被市场遗忘。只不过,当年***用该机制的基金产品,一直沿用至今。

实际上,公募基金历史上有过的“伪创新”不止这些。比如,早年推出的短期理财基金,其中不乏募集上百亿的大规模爆款产品。但有的产品却将99%以上的资产投向了银行存款。试问如果只买银行存款又何必多此一举?基金组合分散化投资的意义何在?另外,当年为了创新,基金业还曾经推出过加了杠杠操作的分级基金,不仅违背了基金产品的理财初衷,还一度成为投资博弈的工具。

和基金“价值线”不同,分级基金等“跑偏”的产品创新,在随后的发展历史中都被清理出局,监管甚至还给出了明确的“最后通牒”。恰巧的是,在当年整改大潮中,又有相当部分分级基金转型成了主题ETF。不难发现,失败创新如果能得到及时纠偏,结果“焉知非福”。

在公募基金业过往26年发展过程中,如王群航说的“为创新而创新、为炫技而创新”的案例并不少见。这既会发生在基金产品自身,也会发生在基金产品的营销、投教等环节上,但基本是噱头大于实质,在风口上风光一把就再无产品跟进。从长远看,这类基金“伪创新”行为应及时得到纠偏。只有这样,基金产品的创新实践才能迅速回归主流,回归基金行业本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