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方观察|“让人犯晕”的基金名称》
来源:大河财立方
□ 大河财立方记者徐兵
在基金数量井涌的时代,投资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基金名称,常有“让人犯晕”的感觉。
据券商中国统计,在目前接近1.2万只的基金中,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以“价值”“成长”“优选”“回报”和“竞争力”等热门词汇命名的基金层出不穷,形成了显著的扎堆现象。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用单个字串联的命名方式,其中,由三个金字构成的“鑫”字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特别常见的命名元素。甚至,这些重名基金的存在时间竟然横跨了整整20年。
事实上,这背后,不仅反映了基金业内的同质化现象,也暴露出命名规范和创新的缺失,让基金界陷入了一场大型的“撞脸”混战。
首先,基金名称的同质化问题,就如同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的同质住宅小区,看似壮观,实则个性缺失,让人难以区分。“价值、成长、优选、回报、竞争力”等高频词的堆砌成了基金名的砖瓦,让投资者在选择时犹如走进了“迷宫”,难以辨南北。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困扰,也是基金个性和品牌识别度的折损。
其次,一字串联,如“鑫”现象,虽寓意财富,但过度使用让基金名如同***粘贴上了“模板”,失去了独特性。基金公司追求财富寓意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捧,让基金名失去了应有的创新和文化内涵,如同快餐,虽解一时之需,终非长久之计。
再说说这“简称”乱象,初衷为便于记忆,却因缺乏规范,反而添乱上加乱。基金简称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别说普通投资者,就连专业人士也得核对代码才能分清。这混乱,显然违背了基金命名的初衷,降低了市场信息传递效率,让人直呼“晕”。
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应在于业绩和管理能力,而非仅是名称。投资者最终被吸引的是业绩,记住的是基金经理,而非名称。但好的名称能为基金增色,如同好的包装,让产品更吸引人,而非让其内在价值。因此,基金界在追求业绩和管理的同时,也应注重名称的创新和规范,让投资者能清晰识别,让市场更有序。
基金“让人犯晕”现象背后,是对同质的警示,是创新的呼唤,是规范的需要。基金公司应以此为契机,跳出“名”的迷局,不仅追求业绩的突破,也追求“名”的创新,让投资者在众多基金中能轻松导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颗星。毕竟,基金虽多,能让人记住的,终究还是那些业绩闪耀的星。
(见习编辑: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标签: #基金